济宁市人民政府

  一是天然河湖水系发达。黄河、京杭运河、大汶河、泗河流经本市,全市河道渠系纵横交错,流域面积

  二是国家和省级水网交汇。济宁是南水北调东线和治淮东调南下两大工程的重要通道,在山东水网“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格局中,济宁涉及一轴(黄河)、一环(山东淮河流域片)、两纵(梁济运河、泗河)、四横(大汶河、洙赵新河、东鱼河、韩庄运河)、两湖(南四湖、东平湖)、三库(尼山水库、西苇水库、贺庄水库)。

  三是水利基础设施已具规模。实施系列治黄、治淮工程,奠定了济宁市防洪减灾基础,构建了水库、河道、湖泊、蓄滞洪区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百库千坝,形成星罗棋布的水源工程体系。建成一系列引调水及水系连通工程,较好满足了城乡用水需求。

  济宁水系发达,水利基础设施已具规模,但与新时期党中央、省、市对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对水利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是水资源开发调配体系不够完善。泗河、洸府河、万福河、洙赵新河等每年排入南四湖的水量超过6亿立方米,雨洪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由于工程体系不配套、不完善,外调水未充分利用,近年来外调水平均供水量为2.31亿立方米,仅为外调水指标的42%。现状年平水年缺水0.85亿立方米,特枯水年缺水5.4亿立方米,缺水率高达21%,未来情况更为严峻。

  二是防洪减灾仍存在薄弱环节。湖东堤韩庄至郗山段未实施,南四湖防洪体系仍未封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河道现状防洪标准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部分水库、塘坝带病运行,存在安全隐患。

  三是水生态及水环境仍然脆弱。水生态环境质量较低,水文化、水景观建设体系不完整;河湖生态廊道不够连续。

  规划与国家水网“四横三纵”以及省级水网“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的总体格局紧密衔接,以南四湖、梁济运河、泗河等骨干河湖,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及二期工程、引黄西线工程等现状及规划的引黄、引江、引湖工程为“纲”,以中小河道、供水工程、灌区渠道、水系连通等为“目”,以尼山水库、西苇水库、贺庄水库等大中型水库以及重点小型水库、重点地下水源地、矿坑等为“结”,构建“一干六支、两湖百库、三引四调、六网融合”的水网空间布局。

  构建济宁市“纲”、“目”、“结”现代水网工程体系,科学谋划济宁市水利改革发展,统筹解决新老水问题,实现水利高质量发展,为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制造强市目标,推进“一核四城”建设、打造“齐鲁样板引领区” 提供水安全保障。

  规划从水资源配置、防洪排涝、生态保护、涉水交通、文化产业、智慧赋能等方面,明确了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防洪除涝体系、强化河湖生态保护、提升涉水交通网络、构建智慧化数字水网、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六大建设任务,全方位发挥济宁现代水网功能。

  针对济宁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特点,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立足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在深度节水控水的前提下,积极融入省水网,统筹推进水源工程、引调水及水网连通工程、调蓄工程建设,构建“一干六支穿全域,三引四调调丰枯,五水多珠润济州”的水资源配置网,统筹“地表水”、“地下水”、“引黄水”、“长江水”、“非常规水”有序利用,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供水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全市供水保障能力。

  在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方面,规划新建山丘区水库或塌陷区水库、新建河道拦蓄工程等,增加库容1.6亿立方米。

  在加强调蓄工程建设方面,一是按照省部署,对南四湖上级湖退圩还湖,增加有效库容2.0亿立方米。二是推进有条件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清淤增容。

  在推进引调水工程建设方面,一是配合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包括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南四湖水资源利用北调工程;二是推进区域引调水工程建设,包括引黄西线工程、引湖济西工程、湖水东调工程、泗水南调工程、兖州湖水北调工程等。

  通过水源端深入挖潜、用户端高效利用,结合高效输配体系,全面提升济宁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通过加强骨干河湖治理和堤防建设,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推进蓄滞洪区、易涝区治理,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固底板、补短板、锻长板,构建“一轴六线通达,百库千坝联调,蓄分拦排并举,兴利除害兼筹”的防洪减灾骨干网络,完善由河道、堤防、水库(湖泊)、蓄滞洪区组成的防洪除涝措施网。

  其中,在加强河道治理及堤防建设方面,一是实施东调南下提标相关工程,包括湖东堤郗山至韩庄段封闭工程、湖内浅槽工程、采煤塌陷区堤防加固工程、重要支流回水段治理工程、南四湖支流入槽通道疏挖工程等。二是继续加强重点河道防洪治理,兼顾河流功能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治理等目标,支持流域可持续发展。

  以济宁市现状水网脉络为基础,结合市域山水林田湖草总体生态格局,提出“蓝心牵引,绿屏为障,七脉交织,四区联动,多点共荣”的河湖生态保护总体布局。重点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地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河湖生态廊道建设、水系连通与水美乡村建设、水质提升以及水文化与水景观建设6大工程,完善市域水系生态大格局。其中: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重点推动济宁市东部低山丘陵区和西部黄泛平原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地下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按期完成国家下达的地下水压采任务,同时实施泗水县泉林泉群保护工程和泗水县泗南灰岩区地下水水源地生态修复工程。

  河湖生态廊道工程建设方面,一是强化河湖生态流量管控。二是推进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三是持续推进南四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四是加强生态湿地建设。

  水系连通与水美乡村建设方面,一是推进乡村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二是实施系列水系连通工程,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水质提升方面,重点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同时强化南四湖水质提升综合治理。

  水文化与水景观建设方面,一是持续推进水利风景区与美丽河湖建设。二是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三是打造北部沿黄河流文化走廊。

  一是推进现代内河航运体系建设,建设内外通达的立体交通体系,打造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提升水利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围绕“畅主线、通支流、补短板”,配合推进京杭运河及其支线航道整治,推动通航建筑物扩能,提升航道网通航水平。优化港口布局,按照“以港促产、港产融合、港城协调、产城互动”发展目标,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港口+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形成“一港八区、一轴多支、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格局。

  二是推进沿河路网建设与改造,实施实施环湖路封闭工程、推进新建滨河路工程、现有滨河路提升改造工程。加强滨河路及现有公路网络的高效对接,打造“一环多线,高效便捷”的沿河路网。

  智慧水务建设既遵循国家与省级智慧水务体系建设主体框架,又立足济宁现状突出济宁特色,明确市级与县级建设任务与分工、协同推进。形成“感知为基础,数据为驱动、模型平台与知识平台为核心、业务应用为落脚点、安全体系为保障”建设格局。

  一是开展“两张网”建设,即“天空地”一体化感知网与互联互通云网体系建设,优化与提升感知布局,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二是推进涉水数据体系建设,统筹集成行业纵向数据和部门横向数据,打破业务壁垒,深化数据治理、融合与共享;注重模型平台与知识平台建设,形成“数据-知识-应用”良性循环与“算据、算法、算力”三算提升。

  三是提升拓展业务应用,结合山东省数字河湖建设与济宁市水利工程特点,开展数字河湖、水利工程标准化运行和监督管理平台建设;建设面向供水与污水等济宁特色业务应用系统;提升河湖、水网工程标准化、智能化管理手段。

  四是开展泗河流域数字孪生示范工程建设,深化落实数字孪生先行先试建设方针,打造具有济宁特色的数字孪生示范工程。

  一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严格用水强度控制;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监督考核制度。

  二是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进陈垓、泗水县杨柳灌区、曲阜市红旗闸灌区、汶上县琵琶山灌区、国那里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完善供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支持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及再生水回用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的用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强城镇节水降损,将节水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改造和管理各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开展供水管网检漏,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建立精细化漏损管控体系,协同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专业化管理。

  三是推进非常规水利用。新建小区、城市道路、公共绿地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因地制宜发展集水池、集水窖等集雨设施,加强雨水利用。利用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中水水库和生态湿地,集蓄雨洪水、矿井疏干排水、中水等。实施金乡县地下水超采区治理与修复~中水回用工程、汶上县再生水资源生态纽联循环利用工程、邹城市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工程等中水回用工程,到2025年,非常规水利用量达到1.5亿立方米以上。

  在水资源调配方面,将实现骨干水网、市域水网和县域水网的有效连接,水资源得到合理调配,实现平水年份不缺水,有效保障全市的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在防洪减灾方面,将实现“大洪水可防,中洪水可控,小洪水可用”的总体目标。防洪薄弱环节得到有效解决,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调度水平进一步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显著增强,水旱灾害损失有效降低,实现兴利除害综合效益。

  在改善水系生态环境方面,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大大减小,骨干河道绿色生态廊道骨架全面建成,滨河(湖)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水文化建设得到大大加强,全市水系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智慧水利方面,建成覆盖水网各类引调水工程、河湖、水库、拦河闸坝、灌区、重要水源地等“两张网”即基础感知网体系与云网体系,涉水数据体系建设更加标准化与规范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与业务应用深度融合,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调度策略更加智能,预报预警更加准确,区域防洪更加及时,能够全面有效的支撑现代水网管理调度各项业务。

  原文:济政字〔2022〕58号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济宁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的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