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炉耸立,铁水飞花……钢铁生产的化学反应让人震撼,就如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钢铁工业发生的巨变。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河北钢铁工业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河钢集团组建10周年,旗下河钢邯钢建厂60周年。
作为“我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邯钢经验”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扬名全国。“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28年前的邯钢,笼罩在亏损的阴影之下,陷入困境。痛定思痛,邯钢人最终选择直面市场,发出我省国有企业改革的先声。
回望过去,无论是当年的邯钢,还是今天的河钢,我省钢铁工业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是改革激发活力的见证。
从“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认识市场,到顺应整合大势组建河钢集团搏击市场,再到新时代优化供给把握市场……从“推墙入海”到“中流击水”,改革创新一路走来,正是河北钢铁工业紧紧把握市场脉搏的历程。
“水管盘好了!不能再轧啊!”5月24日清早,河钢邯钢三炼钢厂宽阔的通道上,像往常一样又出现了党委副书记李梅的身影。她拍着一名职工的肩膀,凑近了大声喊着。
“过去,这些冲洗车间的水管用后被扔到地上,大车小车轧过,坏得快,用得多。一根水管也是钱啊!谁冲洗车间后都得把水管盘起放好。”
那个时候,改革大潮风起云涌,计划经济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但巨大的变革,并没有让身处国企的李梅和同事们改变不紧不慢的生产节奏。
钢水出多少?不知道!钢材卖到哪?不清楚!客户啥反应?管不着……“就像蒙着眼推磨。反正企业不行有国家,产品难卖有政府。”那时,邯钢与市场就像隔着一堵厚厚的墙。
“市场是什么,还不知道!但市场多厉害,算是领教了!”李梅回忆说。1990年,全国钢铁产业经济效益大幅滑坡。邯钢只产28种钢材,但有26种亏损。企业成了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被市场的巨浪卷入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