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成就“大国工匠”

  电磁铁制动器橡胶块联轴器孔加工总容积好风凭借力。在风起云涌的40年里,中国轨道车辆制造业在栉风沐雨中奋力开拓、扬帆引航。时至今日,中国高铁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开启了国际化的新征程。

  每一项伟大的事业都凝结着无数人默默地付出与努力。在中国轨道车辆制造业不断创造新记录、新辉煌的背后,成千上万的一线工人既是奉献者也是见证者,正是他们的勤学苦练、努力钻研、恪尽职守,才有了中国高铁事业的飞速发展。

  近日,“201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一车间电焊工、高级工人技师、公司首席操作师李万君做客长春日报会客厅,让我们一起听这位将手中的焊枪运用到极致、以不断创新的焊接方法和20多项国家专利、为中国高铁事业腾飞贡献技术工人力量的“大国工匠”讲述自己的故事,从他的故事中感受中国高铁事业的速度与激情,感受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风劲帆满海天阔!

  作为中国高铁事业发展的亲历者,李万君顾首往昔,回忆穿梭到31年前。1987年,职高毕业的李万君,被分配到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前身——长春客车厂,成为电焊水箱工段车间的一名工人。

  刚年满19岁的他第一天走进车间时,被恶劣的工作坏境吓到了:车间内充斥着呛鼻气味、尖锐刺耳的噪音及四溅的火星,稍不留神,工作服就会被电焊烧出窟窿。“有一句顺口溜形容我们: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水箱工段的。”李万君对那时仍然记忆犹新。“夏天,焊枪喷射着2300℃的烈焰,烤得人喘不上气来。冬天,在水池子里作业,脚上穿着水靴子,身上挂一层冰。”不到一年,由于工作的艰辛,与李万君一起入厂的28个伙伴中,有25人离职。而李万君,也动了调离的心思。

  当李万君把调离的想法告诉父亲后,父亲沉思良久。李万君的父亲是长春客车厂的第一代工人,曾7次获评厂里劳模。他深知当一名电焊工的不易,但他也深知厂里需要有技术的年轻人,他更希望儿子能够成为让自己骄傲的技术工人。

  于是,父亲给李万君写下了一封家书:“爸爸是工人,知道你的工作又苦又脏又累。更可怕的是,一不注意,电焊打着眼睛遭罪啊!这事爸爸都知道,也很心疼你。但爸爸又一想,脏活儿累活儿总得有人干,大家都走了,谁来完成任务啊!灯在光天化日下不能引人注目,只有在黑夜才显示光辉。你要像灯一样发挥光亮,照亮前程。儿子,努力吧!”寥寥数语,不仅彰显了老一辈劳模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更饱含着一位质朴父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

  读完父亲的家书,李万君下定决心留在车间,并暗自许诺要成为一名合格技术工人。从此,他再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焊枪。大家都在休息的时候,他依然不停地向师傅讨教焊接技艺。老师傅们都说,这孩子太黏人,问问题问得太细。“我的师傅曾说过,工人如果不练技术,那每天就是在混日子。”李万君起早贪黑地练习,曾一度每天焊接近300根焊条。

  1997年,首次代表公司参加长春市焊工大赛的李万君,将三种焊法、三个焊件、三个第一轻松收入囊中。此后,由于经常与不同单位的焊接高手切磋,李万君的技艺越来越精湛,并顺利考取了碳钢、不锈钢焊接等6项国际焊工(技师)资格证书,成了焊接“大拿”。“车间里嘈杂的焊接声对我来说更像是交响乐。”李万君在20米外就能听出焊枪所用电流电压的大小,如果出现不和谐的杂音,他就立刻去纠正。

  21世纪初,中国拉开高铁时代帷幕,像李万君这样的高技能人才,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2007年,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车型,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在中车长客试制。列车转向架横梁与侧梁间的接触环口,是承载整车约50吨重量的关键受力点,按常规焊法焊接段数多,接头易出现不熔合的缺陷,质量无法保证,一时间成为阻碍生产的“拦路虎”。

  关键时期,作为厂里焊接技术最过硬的员工,焊好自主生产的第一个转向架的任务便落在李万君的肩上。“可否一枪把这个环口焊下来呢?”李万君的这个想法,让外国专家连声说“NO”。可李万君并没有退缩,之后的一个月,李万君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在摸索过程中,他时而沿着环口不断变换脚步、形态,调整呼吸节奏,时而端住焊枪匀速往复摆动,精准控制熔池温度……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发明出“构架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利用“一套一枪”的焊接技术,将600毫米周长的环口焊接一气呵成,不留任何瑕疵。

  这项“绝活”,让外国专家直竖大拇指:“这是当今世界上最高级的焊接机械手都无法完成的动作!”这项“绝活”为公司节约了上百万的成本,“李一枪”的绰号也因此得名。

  转向架制造技术,被列为高速动车组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李万君凭借对焊接技术的求索和钻研,填补了国内多项高速动车组、铁路客车、城市轨道客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有21项获得国家专利。

  “每个焊件都不能有瑕疵,每个焊件都是艺术品。”这是李万君对自己的严苛要求。

  伴随高铁事业的快速发展,技术挑战接踵而至,工作强度越来越大。但在李万君眼里,技术工人却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中国高铁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名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对于技术工人来说,这就是最好的舞台,可以尽情施展本领、回报国家。”李万君说。

  承载着我国高铁“出征海外”使命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要求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15年年初,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试制该车时,转向架横梁与侧梁连接处的焊口,是4条带有30度斜坡的焊缝,这种焊口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成为制约生产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怎么办?公司领导对李万君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攻克技术难关。可也有人劝李万君,“这个技术太难了,你都取得那么多荣誉了,万一在这上面栽了,别人会笑话你,不值得。”

  “面对困难就要迎难而上,躲避和推卸从来不在我的人生字典里出现。”李万君主动请缨,大胆尝试,总结出一套“下坡焊创新焊接法”,不仅提高生产效率4倍,而且合格率高达100%,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

  “当时我们团队攻关了半个多月,从焊接顺序到焊接方法,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焊缝射线%合格的难题。”李万君说,当时他和工友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每天下班后加班到晚上10点多是家常便饭。虽然过程无比艰难,但是看到牢牢攥在手里的核心技术,一切都变得很值得。

  2017年9月,“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开行,中国重新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这让高铁工人充满自豪。夸起“复兴号”标准动车组,李万君滔滔不绝:“‘复兴号’那外形多漂亮啊,又安全又快捷又舒适,那么高的速度下舱内几乎没有噪音,还有全程WIFI,在那宽敞明亮的车厢里坐着都能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每当李万君走进车间,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师傅”声。“为中国高铁事业培养‘焊接铁军’,这是我毕生的心愿。”李万君说。

  2008年,中车长客公司引进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技术,但与之相匹配的大量高技能工人却一时难求。德国人提供的转向架焊接试验片,只有李万君一人能焊出来。为了新项目,公司成立了新产品车间,抽调高素质人员,还从技校招来400多名学生让李万君培训,要求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德国的工艺标准是全新的,李万君从头学起,常常彻夜不眠,思考如何将复杂的工艺操作过程分解成具体的步骤教给学员。那时候,李万君上厕所都一路小跑,生了病就用药顶着,体重掉了20多斤。最终,400多名学员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德国的焊接权威布鲁诺竖起了大拇指说:“李,你创造了奇迹!”

  2011年,李万君主持的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万君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这里,李万君先后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2000多项。正是有了这些技艺高超的焊接高手,才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列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技能,传承下去才有价值。”多年来,李万君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李万君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授技艺,3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目前,李万君已为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2000多人次。

  在今年6月10日“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上,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王善更荣获铝合金焊接比赛第一名,何岩获得焊接表演赛第二名,他们均是李万君的得意爱徒。“嘉克杯”是焊接领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技术竞赛水平最高、比赛项目最全、比赛选手最多的世界技能单项赛,被誉为“焊接世界杯”。“我这两个徒弟在技术方面从不懈怠,为了这次比赛一直废寝忘食地练习。他们成功是我最骄傲的事儿!”李万君自豪地说。在传承技术的同时,李万君更注重对年轻人才职业素质的培养,他经常用自己的人生体会感染周围的人,鼓励青年员工积极向上、扎根基层,提升他们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能成为像师傅那样有情怀有技术的人,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李万君的徒弟们由衷地表示。

  中国高铁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名追赶者变成领跑者,对于技术工人来说,这就是最好的舞台,可以尽情施展本领、回报国家。

  “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这是2016感动中国节目组委会给予获奖者李万君的颁奖词。

  一个下午的采访,记者在“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李万君一起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他穿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灰色工作服,桌前案头上摆放着厚厚的技术材料……被满室荣誉证书簇拥的他,脸上依旧挂着质朴的笑容。当记者问起他脸上、手臂上被火星烙下的疤痕时,李万君腼腆笑着摆摆手:“多年前的旧疤了,干我们焊接这一行谁身上少得了,这不算啥。”轻描淡写的背后,是一位“大国工匠”令人敬佩的德行。

  在采访中,李万君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赶上了一个让技术工人有作为的好时代。”

  时代赋予力量。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李万君一直不忘初心,积极投身于我国的高铁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高铁事业的发展推着李万君走向事业的巅峰。“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和尊重劳动工人,以前穿工作服都觉得‘掉价’,现在却感到自豪无比。”

  匠心铸就辉煌。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工匠精神的魂在于有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技能报国”是李万君的毕生追求,他用行动完美诠释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令人肃然起敬!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